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崔洪远,来自江口水电厂,此前是新能源发电分公司副总经理。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用担当承载责任,用行动诠释使命》。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难以平复。回顾过去,内心充满感恩、感动和感谢!我感恩组织的栽培,感动无数昔日战友对企业的炽热情怀,感谢所有给予过我关心、支持、帮助的领导、同事和亲朋好友。
2005年4月,我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之时,我就在心中告诫自己,走上领导岗位是事业的需要、组织的肯定、职工群众的信任,只代表使命、责任更加重大,除此,别无荣耀。这些年来,我虽没有干出多少值得炫耀的大事,但是,责任和使命一直是鞭策我前行的无形力量。
众所周知,江西一次能源匮乏,煤炭70%依靠省外调运。省政府把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展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地位,欲改变过度依赖火电的局面。江西公司迎来了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走绿色、清洁、低碳、环保能源发展之路的机遇和挑战。
2008年,按照江西公司党组的安排,我离开了深深热爱着并为之奋斗了24个春秋的水电事业,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江西公司风电建设最前沿。从熟悉的水电厂,到陌生的风电场建设与生产管理,我当时心里毫无底气。
面对江西公司党组的重托,面对新能源公司班子的历史责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我深知:责任和使命不是挂在嘴上,在企业和组织需要的时刻,就是要担当起来,就是要尽心竭力干起来。
在江西破天荒建设风电场,尤其在鄱阳湖畔兴建山地风电场,省内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矶山湖风电项目是江西首座风电场,新能源公司作为业主被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设计、施工、监理、输电等参建单位也都是第一次接触风电,山地风电场施工又是风电建设的硬骨头,工程建设与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在新能源公司分管工程建设。俗话说,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在水电难不倒我,到了风电却是门外汉。但我坚信:没有风电建设与管理经验不可怕,因为学习是最好的老师,现场是最大的课堂。我们的优势就是一张白纸,更能画出最新最美的蓝图。我与大家一道,勇者无惧,凭着一腔热血,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吮着风电施工建设与管理所必需的业务知识。那段日子,我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需要,边干边学,急用急学。从建设初期的询价、招标,到设备进场安装、调试,从施工建设到移交生产运营,我作为工地建设负责人,以执着的进取心和不耻下问的学习力,一方面自己带头学习,另一方面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共同学习,大家现学现卖,很快在工作实践中大显身手,确保了风电建设每一个细节的严谨和每一个环节的完美。
2008年11月30日,新能源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江西省第一座风电场--矶山湖风电场建成投产,并拉开了打造环鄱阳湖新能源基地的“序幕”。至此,在庐山脚下,在鄱阳湖畔,江西公司“追风逐电”的梦想在我们手上放飞。我们又相继建成了长岭、大岭(含二期)、老爷庙、笔架山4座风电场,总容量20.25万千瓦。长岭风电场建设工期8个月,创造了国内山地风电场建设一流速度。大岭风电场创造了当年收购、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美丽神话。老爷庙风电场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新能源公司累计发电10亿千瓦时,创产值 6.2亿元,年年盈利,实现利润累计1.2亿元。2011、2012年连续两年蝉联集团公司风电平均盈利能力第一。作为全程参与了这些项目踏勘、测风、设计、施工、调试、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我,当看到一个个风电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当看到鄱阳湖畔一座座风机高高耸立,叶片徐徐旋转不断输送清洁能源时,心中激情澎湃,自豪感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风急军声壮,波平晓镜悬。回顾几年来的风电建设历程,一路汗水,一路风光,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是新能源人的工作主基调。一路征服,一路凯歌,头顶骄阳,脚踏丘陵,成为我们的主色调。一路艰辛,一路荣耀,战风斗雨,风餐露宿,成为我们的主旋律。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新能源人用高亢的大风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鄱阳湖。
老爷庙风电工程地处风成沙丘地带,地质条件非常糟糕,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少技术难题。为了比选方案,优化设计,节约资金,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食不甘味、寝不安眠”。为了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记不清自己与工程技术人员在老爷庙沟沟岔岔的施工现场踏勘了多少回,顶烈日、冒风雨。针对土壤电阻率高,接地电阻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我带头钻研,大胆设想,提出了风机场坪与接地网相联、升压站主接地网延伸至附近水库的方案,不仅解决了接地电阻达标问题,还节约投资300多万元。还是老爷庙风电建设工地,针对道路设计施工问题,我提议取消边坡培土,改造硬路肩及结构层,节省投资400余万元。老爷庙风电工程通过多项优化设计和技术攻关,节省投资1亿多元。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尽职尽责是应尽的本分。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考验的则是我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德。
在新能源公司工作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面对每一个急难险重任务,面对每一项技术攻关难题,面对每一次设备故障,我常用“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这句话来激励自己迎难而上。
记得去年,大岭风电场二期工程接近尾声,还来不及缓口气,又接到了江西公司一纸“军令”:笔架山风电场首批风机必须年内投产。此时,已是11月23日,离年底不到四十天。当时,笔架山升压站扩建工地几乎还是一片荒芜,几根设备支柱孤零零地竖立在凛冽的寒风中,主机叶片也只到了一套,只有一台主吊在正常工作,没有一台风机单元就位,困难重重,投产发电谈何容易?
军令如山。作为江西公司党组培养的一名干部,在任务和困难面前,没有理由退缩,没有借口拖延,不折不扣地执行组织的决定是我的责任、我的使命。我马不停蹄从大岭赶赴笔架山,对参建单位紧急部署,对施工人员广泛动员,群策群力确保完成任务。从那天起,我身穿迷彩服一直蹲在工地指挥施工,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直至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白天,顶着鄱阳湖刺骨的寒风,迎着飞扬的黄沙,艰难地在各个工作面巡查、督促、鼓劲;晚上支撑着疲惫的身体,强打起精神,查资料、核数据、做安排,谋划着第二天的工作,确保工程进度。新能源人是一支敢拼会赢的团队,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响亮地喊出了“大干苦干巧干四十天,确保首批机组年内发电”的口号。12月25日,笔架山升压站成功受电。12月28日,首批6台风机顺利并网发电。
一个干部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告诉自己要学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发挥好旗帜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这些年,全省新能源发展迅猛,风源点竞争白热化。为了抢占更多的风资源,我积极配合班子分管领导共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树立发展自信、突破自信、跨越自信,传递领导班子协作精神正能量。为此,我经常带着前期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踏寻风电资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屏山、天湖山、钓鱼台、鱼牙嶂……几乎爬遍了江西所有的崇山峻岭。记得爬上犹县“风打坳”时,正值初春时节,细雨霏霏,我们沿着陡峭山崖上不足十厘米宽的羊肠小道,披荆斩棘,艰难攀爬,天公偏偏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淋成了“落汤鸡”。我患有关节炎,爬了一整天,脚疲惫不堪,酸疼难忍,下山时直打抖。最后一段路还是同行的同志背下山的。
去年除夕前一天,一场呼啸的寒风裹挟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把赣鄱大地打扮成银装素裹。此时,长岭线路刮断,大岭PT损坏,风电场接二连三地传来设备故障信息。我当时人在南昌,昌九高速冰天雪地被关闭。通往风电场的道路也成了溜冰场。怎么办?设备故障不排除,心里不安啊。我毅然决定:要去,一定要去现场组织抢修!我匆匆吃了中饭,带着安生部两位同志一路走走停停,到达风电场已是天黑。到了现场,我们顾不上吃晚饭,带领检修人员立即投入了抢修战斗中。呼啸的寒风,穿透了厚厚的冬衣,大家冷得打抖,我们就这样忍饥挨冻地抢修设备,工作结束时已是除夕的凌晨。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我的眼睛由近视变成了青光眼,看东西非常吃力。这些年,风电工程一个接一个,厚厚的可研报告、设计方案、招投标文书,以及各类生产管理规程制度,都需要我去审核把关,增加了我的用眼负担。医生多次警告我防止用眼疲劳,否则将造成终身失明。妻子说我,同事劝我,自己也非常注意。但任务摆在眼前,工作搁在面前,尤其是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永不会停步。
工程建设管理属“高危岗位”,保持清正廉洁是我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坚持正确的利益观,模范遵守党内的各项廉政规定,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经受住考验,无愧于党、无愧于企业、无愧于职工群众。新能源公司从成立至今,已建成127台风机,总投资15.29亿元,涉及招投标项目400多个,没有出现一例投诉或举报事件。每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造价都在“可控在控”范围,已建成的6个工程项目节约资金超2.3亿元。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新能源事业奋斗的五年,我虽然时时、处处、事事以一名合格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我深知,自己还有着太多的不足之处,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而今,我又回到了我所无比热爱的水电岗位,我将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担当、用行动为江西公司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我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