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曾过房,来自新昌发电分公司。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我的选择我无悔》。
199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元宝山电厂工作。该厂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被誉为“塞外明珠”,我们国家第一台进口300MW火电机组、第一台进口600MW火电均诞生于此。在那里,我从一名普通运行人员成长为值长;在那里,我结识了我的爱人,建立了一个小家,有了可爱的儿子;在那里,有着一批和我一起从青春中成长起来的同事和朋友;在那里,我有一个名字:“江西人”。是的,我是江西人,我的老家在宁都。
2008年,得知江西要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发电厂,我很激动,我这个“江西人”回家的机会来了,我要用我的所学所长为家乡的电厂服务,我要回到父母身边。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不能等!这么多年在外漂泊,远在家乡的年迈父母双亲一直是我的牵挂。但是,激动过后,关于岗位、待遇、家庭、爱人工作、孩子、生活等等的问题,也一一摆在我这个凡夫俗子的面前。世事难以尽周全。我还是选择了回家!
报到的第一天,我看着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浮想着青山绿水之间即将耸立起现代化发电机组,我庆幸自己能成为建设者中的一份子,能亲身参与到一个新的百万电厂的建设,心中激情澎湃。
我选择了,那就是拼搏奋斗。我要把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火热的新昌电厂建设当中,重新寻找人生的价值。回家的感觉真好!
新昌电厂领导看重了我拥有的大机组建设和运行的经验,对我寄予了厚望。那段时间里,运行规程编写、员工技能培训和现场监督等工作交织在一起,时间紧,任务重,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生产准备工作是确保机组整组启动的质量和机组投产后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为了编写好《集控运行规程》,我白天到现场摸查设备、翻阅图纸,晚上加班加点进行归纳总结,近三个月的时间,我也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日夜通宵,高质量编写完成了40多万字的运行规程。
为保证机组日后的安全平稳运行,我挤出时间深入工程建设现场进行监督。记得在凝汽器安装过程中,要求对39000多根不锈钢管做通球试验,任何一根存在堵塞,都将对后期的运行产生难以弥补的隐患。我和另外两位同事轮流在现场监督,一呆就是一整天,吃饭也不离开现场,要亲眼看着每一根管子完成试验后才允许安装。为确保工程设计不存在遗漏,通过审核设计图纸,我发现380V厂用电系统、凝结水补水系统等10余项设计存在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后期机组的安全运行和降低能耗产生了明显成效。中南电力设计院在采纳了我的设计更改意见后,还特邀我到武汉作专题讲座。
来到新昌电厂,我基本上就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的概念,无数个夜晚都是在办公室、工程现场度过,但,看到难题一个个被攻破,机组安装一天一个样,困倦、疲乏、沉重的身体又像被充满了电一样,全心投入到新的战斗。记得在#1机组168小时试运期间,出现了一次6千伏厂用电母线失电故障,如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到机组168小时试运工作!当时168小时试运已进行至第36小时,情况万分紧急。我根据现场情况并结合自己对设备的了解,判断这是保护非正常动作,于是我一面指挥运行人员紧急降负荷、调整机组参数;一面果断下令强合,强合成功!有效化解了一次跳机险情,保证了168小时试运行一次优质通过!
我选择了,那就是履职尽责。把机组安全、平稳、经济运行好,发挥出大机组的效益,这就是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新昌电厂建成后,生产运营并非一帆风顺,机组投运之初的磨合期,安全形势非常被动。作为一名有过大机组集控运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那段时间,我眉头紧锁,心情沉重。我夜以继日地和运行人员摸爬滚打在一起,分析一个一个事件原因,探讨处理措施,仿真示范演练,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有一次,#2机组捞渣机链条出现错位,无法继续运行,厂家认为必须停炉才能处理,我拒绝了这个建议,一方面指挥运行人员减负荷,另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修,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连续鏊战,成功将链条复位,避免了机组被迫停运。厂家技术人员满含敬佩的口气称赞说,其他电厂的同类型产品在该种情况下都是被迫停炉,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如此完美的故障处理。
“一分汗,一分收获。”通过艰苦努力,短短数月时间,投产初期的被动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2010年迎峰度夏,新昌电厂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三个月累计完成电量近21亿千瓦时,同时#2机组实现连续在网运行455天,创造了国内600MW级超超临界机组最长连运记录。2012年A修后又实现连续运行289天,位列集团公司2012年度所有A/B级检修机组第一名。
运行安全有了保障,但是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的水平,释放大机组效益,为江西公司增利做贡献,是新电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当时,厂里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实施铭牌增容工程,我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精心主持编写了《增容试验指导书》,组织试验单位反复论证,整个试验期间,我一直坚守在集控室,不放过机组任何异常情况。经过七天的连续奋战,成功实现2台机组装机增容至700MW。此项工作每年可增加发电量计划3亿千瓦时以上,增加边际收益4000万元以上。我还牵头成立了节能降耗专项小组,积极开展机组耗能调查,优化机组启动方案和辅机运行方式。经过七次技术调整,实现了凝泵变频与除氧器水位联合调节,使得凝泵耗电率降至0.14%,生产厂用电率控制在3.8%,在公司零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每台机组日节省厂用电近5000度,仅此一项全年节约成本200余万元。凭借着我和同事们的执着、努力,新昌电厂主要生产指标取得了领先省内同类型机组、居集团公司前列的良好业绩,也为2012年江西公司首次实现盈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昌电厂的运行人员,都来自南昌电厂,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在43岁以上、仅仅运行过125MW机组、没有真实操控600MW机组经验的队伍,但这又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付出不言苦的队伍,在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气、神。与他们一路携手并肩战斗培养的感情,让我觉得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责无旁贷。
针对现代化机组运行的要求,我把实现“全能值班”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连续开办的多期600MW机组运行培训班中,我与运行人员一起开展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大机组集控运行知识,特别注重转变学员们分专业独立运行的思维方式,强化专业间的沟通协作和系统思维。一大批学员已经成长为技术过硬、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其中的佼佼者多次在集团公司集控运行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我选择了,那就是无怨无悔。对岗位的坚守,牺牲了亲情,亏欠了家人。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坚信,明天会越来越好!
那是2010年的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一,#2机组成功实现一次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新昌一期工程建设圆满成功。全厂干部职工欢欣雀跃,相互祝贺,到处洋溢着欢庆的气氛。多少辛酸,多少汗水,多少等待,这一刻都化成了喜悦的泪水。
然而就在这一刻,我再也无法按捺积压在心头的悲伤。在#2机组试运行的第三天,我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父亲是我一生敬重和深爱着的人,一直以博大的父爱理解我、支持我、鼓励我好好干事创业。选择回到家乡,我是多想回家多尽一点为人子的孝道,可我最终还是与我的愿望擦肩而过,没能陪父亲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母亲宽慰我说:“孩子,你父亲走的时候,没有丝毫责怪你,他知道你抽不开身。”任何言语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我想,父亲,是懂我的!
作为儿子,我没有尽到孝道;作为父亲,我对儿子的爱有缺失。还记得,#1机组整套启动期间,调试任务异常艰巨,我们所有员工日夜奋战在现场。那时爱人还远在内蒙工作,九岁的儿子常常被我丢在家。一天晚上十点多钟,邻居阿姨打来电话说:“小曾,你赶紧回来,你儿子出事了!”当时,我惊得呆若木鸡,连话都不会说了。还是同事抢过电话问明后才知,孩子把自己反锁在家里大哭,阿姨怎么劝也不肯开门。当我赶到家里,看到儿子用小板凳垫脚,流着眼泪趴在窗台上呆呆地望着我回来的方向,我无比愧疚。望着儿子满脸委屈的泪痕,我无言以对,只有轻轻地把儿子搂进怀里。那一刻,我禁不住也泪流满面。
无数个日夜,我不顾家人奋战在生产现场;在家的时候,又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深夜里被生产电话吵醒。妻子从内蒙来到南昌后,我没有在家好好待过。他们虽然心有不悦,但是看着我来去匆匆、繁忙疲惫的身影,他们更多的是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有时,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心里也感到亏欠他们很多很多。我总是宽慰自己,忙过这阵子、再忙过这阵子就好了,我一定要补偿她们。我从未想过自己有多高尚,也从未想过要争取多大的荣耀,我只是觉得,我这个“江西人”既然选择了回家,我就要当好家里的一份子。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拼搏奋斗、履职尽责,让新昌电厂这颗“赣鄱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