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会议、文件、活动较多”“干部作风庸懒散松”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时常见诸报端,而我们身边应付“文山会海”和多如牛毛的检查事宜也时常出现,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并向全党提出了改进作风的新的明确要求,“把纠正四风深里抓、实里做”,既要求一以贯之地对享乐主义和奢之风紧盯不放,又进一步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宣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早在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用“10个有的”列举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而今的形式主义更加隐蔽,时常隐匿在“政治正确”的面孔后面,看起来是马不停蹄地贯彻精神,大张旗鼓地落实要求,实质却是轰轰烈烈后只留下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一是贯彻落实流于形式:会上说得热烘烘,会后就放松,再过几天就无影无踪,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成立了学习小组,看起来学习氛围极佳,学习成果显著,但是这种“走过场”式的不加思考地学习,对于提升工作水平,用新思想推动新工作的作用微乎其微。二是检查考核疲于应付:检查考核本身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但是很多工作表面上都打着“党建”的口号,表态很多,调门很高,但行动很少,落实很差,虚多实少。有的在具体工作中兵马未动,“材料”先行,主要工作成了“加工材料”,有的则是工作安排下去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安排部署”,没有沉下心去调研,结合单位实际来开展工作,如此华而不实,等到了检查考核时候必然发现工作都未落实到位,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最终为了“过关”,只能费心费力补笔记,变得只求表面、不顾实效。三是担当精神脱实向虚。“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有一些干部时常暮气沉沉、愁眉不展,一张口都是抱怨,抱怨人少,抱怨任务多,抱怨工作难,一拿到工作总是考虑问题困难多,找原因对准客观因素,缺少了向内的自省,这样的态度必然导致能拖就拖,能躲就躲,想方设法逃避责任,被动地完成规定动作,进一步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自古以来,人们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都是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但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败环社会风气,污染政治生态。
反对形式主义重在解决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文山会海、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等问题。反对官僚主义,重在解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作风霸道、迷恋特权等问题。抓作风建设不会停止,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心体会党中央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深刻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令部署的深谋远虑,据弃各类私心杂念和小算盘,让政策部署落地生根。二是狠抓干部之“责”。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积极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通过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督促其强化监管、健全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突出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三是筑牢制度之“笼”。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树立“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的思想觉悟,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约谈、诫勉谈话的曝光警示、震慑作用。对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党员干部及时“红脸出汗”“咬耳扯袖”,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诫勉的诫勉,防止小问题造成大影响,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式,还要提炼总结实践成果,形成有效管用的制度,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在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回头看”的基础上,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方法,一方面要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利用舆论监督,加强曝光。对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既追究纪律责任,也追究法律责任。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交上作风建设合格答卷,即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保持的初衷,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锲而不舍刹歪风、驰而不息扬正气,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上,才能凝聚强大力量,汇聚成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