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 >> 党史学习教育 >> 学习行动
来源:湖北新能源公司 作者:肖学琼、万石林 时间:2021-07-23 18:58:37 【字体:大 中 小】
百里荒风电场地处夷陵山区,距宜昌市中心城区55公里,距三峡大坝7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在古代,百里荒因方圆百里荒无人烟而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用“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里荒山区的贫瘠与荒凉。
景色虽迷人,天生就缺水
如今,百里荒在国家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绿色发展浪潮中,已建设成为风景如画的旅游景区,享有“中国南方草场”“宜昌香格里拉”“三峡呼伦贝尔”的美誉,堪称“云上高山草原”“避暑度假天堂”和“户外越野宝地”。2010年,百里荒成为电影《山楂树之恋》外景拍摄地,增添了景区浪漫迷人的色彩,百里荒因此闻名遐迩。特别是百里荒风电场一期建成投产,为景区注入了大风车的神话,百里荒成为旅游打卡圣地。百里荒清新空气、满目青翠、虫鸟和鸣,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缺水,长江边的百里荒变成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岭”,似乎不可思议。造成百里荒缺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地质条件独特,山体土层“藏”不住水,井钻得再深也钻不出水来,当地老百姓的饮用水全靠老天爷下落的雨滴,若遇上连续多日不下雨,就只能祈祷上天不要那么吝啬,有条件的村民干脆用车赶十几里崎岖小路到山底下拉水。
用水成“危机”,被迫车来拖
百里荒风电场是江西公司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在省外投资建设的首个新能源项目,2015年底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以来,驻地日常用水一直依靠百里荒景区供水。2017年下半年,由于某种客观原因,百里荒景区管理处切断了风电场的水源,从此,百里荒风电场值班人员的生活用水开始依靠皮卡车到半山腰的溶洞取水,再艰难地拉上山运到驻地,用车拖水持续了四年之久。为了节约用水,驻地每天晚上十点至次日六点停水,用水紧张成为一线生产值班人员难解的心结。
百里荒山区地形复杂,窄长的盘山道路陡峭弯多,有的弯道坡度甚至达60度,每次下山运水需要安排两名值班人员负责,来回一个半小时。水运回来后,值班人员小心翼翼抬出皮管,把保持干净的管口插入水罐,合上电源,将水抽到生活水池里储存,供大家使用。这样的运水工作每天至少往返一趟,每次运水1.5吨,驻地人多时,尤其是交接班日,运水次数增加二三趟。下山运水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增加的交通安全风险,特别是冬季,山区气温低,一旦下雨下雪,道路就结冰,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有时候一个礼拜甚至也难运上一车水,运水工作困难重重。有一次,百里荒下了一场大雪,山区道路积雪不化,风电场生活用水中断七天,大家无奈之下用塑料桶到野外装雪融化,解决“水危机”。
职工无小事,点滴总关情
百里荒风电场用水之难,公司领导看在眼里,印在脑里,刻在心里,操在手里。今年,公司党支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决定把解决百里荒风电场饮用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惠民实事来抓。为此,公司成立了攻关工作组,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解决这桩长达四年之久悬而未决的烦心事、揪心事。工作组说干就干,组长带领大家深入现场调研,获悉当地政府正在建设引水惠民工程,建设三个梯级泵站,将自来水引入百里荒山区,解决当地山村用水困难,敏感地捕捉到这个一劳永逸解决现场用水难题的绝佳机会。为此,工作组的同志马不停蹄,紧盯引水工程建设进度,主动与负责工程建设的政府部门沟通协会,希望将引水工程管路延伸至百里荒风电场驻地,解决值班人员生活用水的难题。
好事需多磨,难题终突破
工作组多次与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洽谈,提出诉求,本以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却变得没那么简单,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原来,百里荒引水工程是由上级财政拨款,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负责实施,由于财政预算是按照工程供水量满足村民枯水期日常用水量设计,没有考虑额外多余水量供应,无法兼顾风电场驻地用水需求。而且,村委坚持村民优先,不同意将管路延伸到风电场驻地。工作组没有放弃,坚持好事多磨,坚持事在人为,经过与远安县政府和主管部门一轮又一轮的磋商,协商解决办法,提出管路延伸建设费用由风电场承担。当地政府理解企业的难处,表示有责任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也有义务为风电场提供卫生合格的饮用水,决定增加财政预算,最终争取到在引水工程中增加输水管线的政策,公司投资11.2万元,铺设1.6 公里输水管线至风电场生活楼内,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20日,百里荒惠民引水工程竣工通水。从这天起,百里荒风电场终于告别了皮卡车运水的历史,值班人员终于可以畅快用水了,职工心里美滋滋的,称赞工会为大家办了一件最贴心最暖心的大好事。
百里荒用水难题得到彻底根治,水困突围战宣告结束。